刚刚学习了16年的世界咖啡师冠军粕谷哲的「4:6法」,一种「5段式」手冲咖啡手法。
学习新方法的契机是因为一直用的蓝瓶子滤杯的滤纸用完了,而V60滤杯的滤纸还有很多,不能浪费,于是找出许久未用的V60滤杯,重新学习V60的手冲方法。
前两天已经学习了07年世界咖啡师冠军James Hoffman的一种针对少量咖啡(15克)的手冲方法,这两天一直在练习这种方法,冲出来的效果很好,风味很稳定。今天刷视频的时候看到一个日本人在讲述他发明的手法,我才知道他就是「4:6法」的创始人,名字是粕谷哲。于是开始学习他的「4:6法」。
我希望通过对比两种方法,加强对手冲咖啡的理解。我觉得写出来能够帮助自己消化这些知识,让记忆更牢固。
学习笔记:
James Hoffman的「15克手冲法」和粕谷哲的「4:6法」都是「5段式」注水。James Hoffman第一段是焖到45秒,接着后四段都是冲10-15秒,滤10秒。约120秒冲完,滤到180秒结束(3分钟)。粕谷哲则认为每段都要有45秒(冲和滤加在一起),总用时3分30秒。
在水粉比上,粕谷哲认为每一段注入的水量应该是粉量的3倍。比如20克粉,每一段应该注入20×3=60毫升水,分5次注入后,注水总量就是60×5=300毫升。James Hoffman的「15克手冲法」为了方便计算,使用了250毫升的总量,每次注入50毫升(如果按照粕谷哲的方法则是每次注入15×3=45毫升)。我觉得James Hoffman之所以要用50毫升,也有考虑到50比45要更方便计算。我觉得如果我用V60冲15克粉,我就用James Hoffman的50×5=250的总量,如果冲20克粉以上,我就用粕谷哲算式,即:粉量x3x5的水量。
James Hoffman在视频里用的是浅烘培豆,所以水温较高。粕谷哲也是认为水温要随着咖啡豆的烘培深度加深而降低。James Hoffman的手法对咖啡粉的研磨粗细没有特殊要求,就是按照一般的手冲粗细度,15克粉在3分钟左右滤完即可。不过他提倡要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注水后要摇晃滤杯(或者用勺子搅拌),让粉和水接触充分。我认为摇晃的手法并不适用于「4:6法」,因为粕谷哲的「4:6法」用到的咖啡粉很粗,比法式滤压壶的粉还要粗。因此「4:6法」的水和粉的接触肯定比「15克手冲法」要容易,摇晃滤杯的步骤就没有必要。虽然同样是「5段式」注水,「4:6法」的每一段时间的等待时间都比「15克手冲法」的要长,5段总共需要3分30秒左右。我的理解是如果「4:6法」的粉太细,后面几段的注水会过度萃取,会冲出苦涩烟灰水味道。
注水手法上两人都是打圈圈,粕谷哲每秒的注水量更大一些。打圈圈的手法在之前用蓝瓶子滤杯时已经比较熟练了,但是最近买了新的水壶,我还在适应新水壶的大水量,或许是个使用「4:6法」的好时机。
最后,粕谷哲认为「5段式」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水量会决定咖啡的酸甜度,如果想要萃取更多的甜感,第一段注水要稍微少一点,第二段再补上来。我还看了他另一个视频,是讲用如何用V60 Switch滤杯,用90度和70度水的两段方法来做手冲,这个手法我没有特别去记(不想再买新滤杯了啊)。不过看完那个视频后,我对水温的运用也有了一些新的体会。
每一次学习新的手法,都会加深我对咖啡的了解。想起之前的各种手忙脚乱场景,比如大火猛烧摩卡壶,咖啡喷射炸开花;咖啡磨多转一圈未察觉,喝到嘴里变巨酸等等,都觉得很不好意思。接下来我会找时间练习「4:6法」,看看冲出来和「15克手冲法」的味道有什么不同。最近我渐渐能尝出自己的手冲咖啡里比较平衡的酸和甜感了,再接再厉。